从地中海沿岸到昆仑山北麓,跨越万里的守护

新闻要闻 2025-09-15 07:14:05 85

新华社上海8月19日电(袁全、从地崔秀琴)今年是中海中国向摩洛哥派遣援外医疗队50周年。作为中国最早参与援外医疗的沿岸妇人之仁网省市之一,上海1963年起便派遣援外医疗队,到昆的守并于1975年起承担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仑山任务。50年来,北麓197个批次、从地超2000名队员从上海出发,中海克服语言障碍,沿岸适应艰苦环境,到昆的守在摩洛哥的仑山偏远角落扎根。陈泽宇,北麓便是从地妇人之仁网其中一员。

2008年,中海陈泽宇在摩洛哥荷赛马的沿岸穆罕默德五世医院前留影。新华社发

2008年3月,时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主任医师的陈泽宇,主动报名援摩,“没有想太多,只是觉得我应该去。”没有豪言壮语,他登上了飞往摩洛哥的航班。彼时的摩洛哥,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,耳鼻喉相关诊疗条件尤差,患者常因救治不及时饱受病痛折磨。此次援摩医疗队的主要任务有三:一是为当地患者提供直接医疗服务;二是培训当地医护人员;三是捐赠药品和器械。

出发前,陈泽宇设想过当地医疗环境的艰苦,但是现实情况更具挑战。当地医疗设备药品匮乏,做鼻息肉手术本来需要内窥镜配合监视器,手术时却仅有陈泽宇从国内带来的冷光源和鼻内窥镜;他只能单眼贴着钥匙孔大的镜孔操作,“没有设备,1小时能完成的手术,常常要耗上双倍甚至更多的时间。”陈泽宇说。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,两年间,他完成了100多例下颌关节复位手术。

陈泽宇(左)正在进行门诊服务。新华社发

在摩洛哥荷赛马的穆罕默德五世医院,陈泽宇成了科室里的“全能战士”。当地没有独立的口腔科,口腔科患者也都归口到耳鼻喉科诊治,陈泽宇需要全时在岗。“除了周五的门诊和日常手术,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处理急诊。”陈泽宇回忆,最紧急的一次,他凌晨两点接到电话,一名刀砍伤患者胸锁乳突肌断裂、颈内静脉裂伤,已陷入失血性休克。陈泽宇从宿舍奔向手术室,在仅有一名护士协助、无麻醉医生和助手的情况下,来不及洗手,他迅速戴上手套止血、缝合。手术历时一个多小时,最后一针收线时,他的白大褂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,“再晚一点,病人将有生命危险。”陈泽宇说。

陈泽宇(中)与荷赛马的医生合作完成手术。新华社发

2010年,陈泽宇结束两年援摩任务。2013年,因在援摩医疗工作中的突出表现,陈泽宇被评为59名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之一。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,他握着那份荣誉,更像握着一份嘱托。“那是我第一次去人民大会堂,很荣幸,也深受激励。”陈泽宇说。

在这样的激励下,2018年8月,陈泽宇再次踏上征途,作为第九批第二轮上海援疆医疗队成员,他走进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,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医疗工作。

但在2019年5月,回沪参会的他被确诊为恶性淋巴瘤,他满心惦记着喀什的工作,舍不得退掉一周后返程的机票,想先回去交接再治疗。在众人劝说下,他才在上海紧急手术并接受化疗。四个月后,病灶消退,身体好转的他瞒着领导订了机票,直到飞机起飞才发去信息。落地喀什时,阳光正好,他走进诊室的背影,和十年前在荷赛马时一样,踏实得像从未离开。

回望那些跨越万里的岁月,陈泽宇说对新同事说:“希望大家把本事练扎实,多去有需要的地方走走。”地中海的浪、喀什的风,都记得他的脚步——那不是简单的跋涉,而是医者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路,从昨天,到明天,一直延伸着。

【责任编辑:殷晓霞】
本文地址:http://huangshan.gdjxjd.com/news/85e64399271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焦点访谈|“因地制宜”“因城施策”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

员工缺勤37次被解雇索赔36万元 长期、多次违反考勤制度已达辞退标准,法院判公司无须赔

与“Labubu”高度相似 长沙邮局海关查获600个钥匙扣

滇缅公路上,平均每公里牺牲一名的南侨机工是一群什么样的人?

欧盟,请放下你的矛盾与纠结

友情链接